106909阅读
uot;Helvetica Neue", Helvetica, "Hiragino Sans GB", "Microsoft YaHei", Arial, sans-serif;font-size:15px;">
我不敢肯定是不是“缺憾”,因为作者是否刻意保留十九世纪的语言特色?于是,本篇有了两套语言,是有点不搭档。但那就是另一个题目的讨论了,目前起码没有全部语言都毙掉。何况作者前期资料搜集,还是用了苦功,毕竟要技多一筹。
关于主题与人物的关系,《溺》的福音置入位置充满了偶然性。虽然我也考虑过莫非老师评说的男主与中年大叔角色的对比性,一是受益者未必领情,另一是救赎者的心甘情愿,来达到点拨少年阿杰的艺术效果。
但是,始终,这不是由主角推展出来的剧情,就不如《老妪与宣教士》的人物生动,彼此互动,一起推展剧情,类近神人互动的模式,那也是类近旧约与希腊悲剧的叙事模式,不可视之为陈旧。
正因为如此,小说主人才可以改变或成长。《老妪与宣教士》的两个角色都有改变,此便是成功之处。《溺》的主角虽然也有所改变,但后来也不见大叔的角色,仿佛他是个过场人物。作者安排男主的人生路上,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时空出场点拨他,设计便有点像《天路历程》,于是,小说的模式又变得旧起来。小说的成功关键在于人物,因此,《老妪与宣教士》这方面又稍胜一筹。
至于结局,两者的人物发展都有草草收场之憾,老妪的突兀改变还可决诸长时间的因素,以及隐晦的叙事观点,以作掩饰。《溺》如张老师所言“阿杰的转变略显仓促”,因为没有以上两项的优势,便与它之前的叙事节奏脱了节。因此,《老妪与宣教士》又微胜。
说到故事,《溺》又给《老妪与宣教士》比下去,前者求淡,后者求浓,这当然与取材的时空背景有关,又是风格的差异。例如,后者两个人物都在不断推展救人行动——身体与灵魂救赎,互相交拼,火花四溅,动态情节,自不同于“溺青”心理意识活动的静态呈现。
当然,我们不能说James Joyce(詹姆斯·乔伊斯)的意识流小说就一定输给情节跌宕的金庸小说(我就十分喜欢前者),但是评审就是有“结构和情节”的要求,还占了20%;身为评审,只是法官断案,也就只能服膺于法律了。
因此,这部分,我也不得已把很James Joyce,很契诃夫式的《舅舅的故事》拉下,就是因为赛制所限。我本来将《白鹭》《玛丽的旷野》列为首二名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,主角推动情节,没有偶然情节,干净!结构较目前这三篇都要严谨。
另外,关于题目的艺术性,无可否认,《溺》的象征意味,反映了作者加了工,花了心思的设计,象征了阿杰被救之后的感觉,生命一溺没毙就一直溺下去。不过,老妪代表了守旧的上一代,无法接受新的外来文化;早期宣教史上,宣教士常被认为是文化的改造者,甚至被误会成侵略者。于是,老妪与宣教士是两个统称名词,统摄以上复杂的寓意,甚至超越地域限制,成了文化符号,因而制造了对比的张力,未必没有艺术的考量。
所以,两个题目,我觉得起码可以打个平手。另外,现代汉语少单音节词,如裤子、桌子,而不是裤、桌,理由很简单,如果光读不看字,一开始就自制歧义:是腻?匿?逆?暱?昵?还好不是“东”字。《溺》从音节考量,又稍逊一筹。虽然这不是绝对性的,但写作人要小心无意识制造这些不必要的歧义。
因此,我还是让《老妪与宣教士》胜出。
经过讨论、交流,最后123名投票结果:
首奖:No 095 《老妪与宣教士》
优胜奖:No 033 《溺》
佳作:No 103 《舅舅的故事》
投票详情请上创世纪文学奖网站查询: https://gwcontest.org/
短篇小说奖评审简介
(按繁体姓氏笔画顺序排列)
施玮
▽
诗人、作家、画家、学者。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、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。在美国获硕士、博士学位。出版著作《叛教者》《红墻白玉兰》等十八部,获多种文学奖。于三十年间,历任各种报刊、图书之编辑和主编,在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诗画展。
莫非
▽
作家,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主任,散文曾获台湾“联合报文学散文奖”“梁实秋文学奖”等。小说曾获大陆“冰心文学奖”、台湾“宗教文学奖”等。著有文字事奉系列《天国的影响,上帝的时间》等四书;散文、短篇小说等十余本。
张鹤
▽
笔名书拉密,文学博士,曾任大学文学院教授、比较文学硕士生导师,现为独立作家、评论家、编剧、翻译,出版、发表各类体裁作品数百万字。2017年创办“世代箴光文学创作工作室”,训练和陪伴热爱短篇小说创作的写作者。
齐宏伟
▽
比较文学文学博士,道学硕士,牧者。2000年领受“让汉语充满灵性”的感召,从而笔耕不辍,在海内外正式出版四十余册书。近期出版《叫醒装睡的你》和《寻找感动力》等,深望依靠福音真理和圣灵大能唤醒昏睡浊世。
罗菁
▽
香港岭南大学哲学博士,达拉斯神学院(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)圣经研究硕士,纽约市立大学-布鲁克林学院(Brooklyn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)剧场历史与批评硕士,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。长期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,教授剧场表演、剧本赏析与剧本创作、创意写作等课程。
▽
▽
▽
▽
▽
购买请及时加微信: 13581975276 昵称老玉米(电话同步) ▽
合唱的美
106909阅读
105086阅读
102659阅读
102511阅读
102448阅读
102341阅读
102256阅读
102012阅读
101855阅读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